
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委员会关于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的报告
- 发布时间:2025-03-21 21:54:22
- 作者:新闻资讯
- 发布时间:2025-03-21 21:54:22
- 作者:新闻资讯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农业农村局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局干部职员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市委全会精神,以农业农村十大专项行动为抓手,以“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为主平台,以培育“3+X”农业产业为突破口,全力以赴推动“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农民“两项收入”基本面稳固、向好,粮食生产、秸秆综合利用、“三清一促”等工作持续走在全省前列,“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土特产”全产业链培育、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民培训等工作亮点纷呈。
(一)强化政治领航铸魂,使命意识慢慢地加强。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局党委会、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全年共深入学习习重要讲线余次。组织实施“三农”铁军赋能行动,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循迹溯源活动,持续深化“六治六提”作风建设,在市委市政府作风指数考评中从始至终保持第一方阵。
(二)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勤廉并重导向更鲜明。研究制定《2024年度全面从严治党工作要点》,建立“五张责任清单”重点事项提醒单制度,压紧压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把抓好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全面完成“衢州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够扎实”等问题整改。高质量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牵头开展“三农”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坚持一题一答、一村一策抓好整改销号。
(三)扎实推进稳产保供,农业底盘更加稳固。持续推进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全市粮食总产、面积均创九年新高,在全省首次实现双季稻年亩产“吨半粮”,油菜实现面积总产“双增”。引进“寿光蔬菜”等先进生产组织模式,加强生猪产能调控,能繁母猪存栏稳定在绿间,茶果蔬、肉蛋奶保持平稳增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秸秆综合利用率、离田利用率保持全省前列。
(四)加速打造特色产业,乡村“土特产”做大做强。编制出台《“土特产”高水平发展指导意见》,构建“土特产”全产业链图谱,创新“五链+五端”融合打法,推动农业产业全产业链提能升级,双柚、油茶、茶叶“三大百亿”产业总产值超150亿元,湖羊园、蛋鸡园、鲟鱼园等成为全省产能第一的“单打冠军”,省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总数达到74家,全省排名跃升至第二。我市《打造三大百亿产业 做优“土特产”文章》入选浙江乡村振兴最佳实践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案例。
(五)统筹推进城乡融合,乡村运营模式系统重塑。坚持“人、地、钱、房、岗”五策联动,着力推进城乡提升工程建设,推动自然村整村搬迁和共富搬迁,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开展未来乡村建设运营机制探索省级试点,出台《“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乡村品牌化运营指引》,开展产业、空间和社群三个方面运营探索,扎实推进和美乡村“三大行动”,持续巩固“三大革命”成果,新增省级未来乡村30个,未来乡村建设持续全省领跑。
(六)持续激活乡村动能,“新农人”培育系统推进。接续推进“万名农民素质工程”,实施“南孔精英”乡村振兴领军人才教育培训专项,创新乡村人才招引机制,落实共富合伙人计划,建强四省边际(衢州)共富学院,加快打造乡村人才矩阵,全年累计培训高素质农民13062人次,新培育“头雁”259名,新入库培育农创客1479人。“衢州保姆”入选首批“浙农智富”品牌,农民培训“衢州模式”在全国农业农村系统推广学习。
(七)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强村富民成效凸显。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稳妥推进常山县、柯城区土地二轮延包全国试点及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全国试点,积极推广土地集体托管等模式,推进中央扶持资金项目和党建联建共富综合体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增收、集体增富、企业增效,全市集体经济总收入30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村实现全覆盖。在江山市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受到市委、市政府“十条军规”正面典型通报表扬。
(八)全力抓好除险保安,本质安全巩固提升。以“三清一促”专项行动为载体,创新村级债务四色预警机制,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明显问题专项整治,问题整改率达99.9%。全市域推行政策性水稻、小麦完全成本保险,开展多部门“绿剑护农”、肉制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查办案件同比增长20.9%。持续开展豇豆、芹菜等重点品种药物残留明显问题检查,严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风险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17%。
2025年是五年规划收官接续之年。衢州市农业农村局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对标省委“三个再”“五个更”目标,围绕省委“132”工作体系、市委“10+2”重点工作部署,紧扣“以‘千万工程’为牵引,持续缩小‘三大差距’”这一主线,锚定争当“全国新时代‘千万工程’排头兵、全省乡村全面振兴优等生”这一目标,瞄准“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三条主跑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1135”行动,着力打造更多具有区域影响力和衢州辨识度的“三农”标志性成果。重点围绕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攻坚突破:
(一)以“单产提升”为突破,全面夯实增产保供责任。始终牢记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采取硬招实招守好种好“饭碗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134.5万亩、产量11.1亿斤以上,全年口粮自给率达130%以上。严格落实生猪产能调控机制,加快规模设施渔业养殖场产能释放,确保能繁母猪保有量在8.8万头左右,蔬菜、水果和水产品等产量分别达到113.8万吨、45万吨和8.8万吨。支持农业领域设施设备报废更新和建设提升,拓展“低空+农业”应用场景,强化政策支持、项目建设、全程服务管理,力争农用无人机年作业面积达130万亩次以上。
(二)以“接二连三”为突破,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聚力打造“三大百亿”产业,加快建设柚香谷三产融合产业园等项目,“双柚”、油茶、茶叶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80亿元。围绕“生产-加工-流通-供应-销售”补链延链强链,打好“龙头、园区、品牌、配套”四张牌,新培育10亿元产业链2条、5亿元产业链2条,打造“土特产”万亩(吨)级设施农业集群10个以上,力争实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零”的突破。着力发展写生经济等乡村新业态,做优“衢州小吃”“衢州保姆”、节气优品等乡村新产品,在柯城区先行试点建设现代农业公园。
(三)以“双向流通”为突破,加快推进城乡深层次地融合。深化农民共富搬迁、市域一体房票使用等措施,集中力量推动一批“偏、少、弱”自然村整村搬迁,确保新增刚需搬迁农民“应搬尽搬”。点线面梯度式推进未来乡村、美丽乡村示范带、和美乡村先行片区建设,建成未来乡村20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60%以上。高标准迭代“衢州有礼”诗画风光带建设,打造“一县一园”“一县一片区”等标志性项目12个以上。迭代“万名农民素质工程”,抓好“衢州保姆”品牌打造,支持青年入乡发展,辐射带动全市现代“新农人”数量达到5万人左右。
(四)以“集成改革”为突破,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等领域改革破题,着力推动人、地、钱三大要素优化配置、双向流动,争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持续抓好柯城、常山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全国试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激励机制,拓宽“共富市集”等覆盖面,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实现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上村全覆盖。
(五)以“文明善治”为突破,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和新时代“三民工程”,巩固提升“三清一促”专项整治成果,加大农村“三乱”专项整治力度,加快构建“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深化农村“三大革命”,推进实施和美乡村“三大行动”,健全农村里的生活垃圾、污水、厕所跨行政区域协管机制,确保农村人居环境不留盲区、不留死角。深入推动“浙风十礼”乡村文明实践,“一县一策”制定移风易俗负面清单,丰富“村歌”“村晚”等活动,推动新时代衢州人文精神和优良历史传统文化进村入户。
服务热线
版权所有◎牛宝体育在线登陆_牛宝体育登录平台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京ICP备20210291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