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宁夏农垦
- 发布时间:2025-03-28 02:22:50
- 作者:新闻资讯
- 发布时间:2025-03-28 02:22:50
- 作者:新闻资讯
2012年,宁夏农垦整垦区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国家农业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宁夏农垦积极抢抓国家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机遇,树立“一优三高”(优良品种、高新技术、高端市场、高效益)的发展理念,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建设示范西北、辐射全国的示范园区为总体目标,整体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宁夏(农垦)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总体设计(2011-2015年)》内容要求,从加快转变垦区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突出“粮食、草畜、葡萄”三大优势产业,借助科技促进年活动,紧紧围绕“六项重点任务、十大工程”,狠抓“4区2园20个示范基地”建设,着重从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强化农业科学技术和人才支撑、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水平等方面建设,为宁夏农垦及周边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引领示范作用。现将2012年示范区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来,示范区投入资金总额13亿元,其中争取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西北防护林建设、农业标准园、农业产业化及特色优势产业升级改造计划等农业项目资金3.48亿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建设促进了垦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呈现出“增长快、运行稳、质量高、效益好”的特点,预计全年实现农垦生产总值18.1亿元,同比增长10.9%;实现营业收入29.1亿元,同比增长12.1%;实现企业净利润1.53亿元,同比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同比增长28.2%;职工人均收入达到23187元,增长15%;人均收入12946元,增长12%,形成了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加快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1、粮食生产区实现稳定发展。按照“稳面积、提单产、优结构、保质量、增效益”的要求,整体推进高产创建活动,主推优良品种推广、标准化种植、病虫害统防统治、高效节水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农业全程机械化作业等“六项技术”,示范粮食作物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水稻垄作沟灌节水等新技术,粮食总产、单产比上年实现了双增,总产实现九连增。2012年垦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0.17万亩(其中小麦3.3万亩,水稻为17.8万亩,玉米为29.07万亩),粮食总产达到37.55万吨,同比上年增加4.6%;小麦亩均单产501.93公斤,同比增加7%;玉米亩均单产841公斤,同比增加2.5% ;水稻亩均单产 643公斤,同比增加0.5%;创建粮食高产攻关示范区23万亩,冬麦最高单产达738.5公斤,玉米达1198.9公斤;大力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集成推广应用,落实LQ-1、宁粳43号等优质水稻2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8%;优新品种应用率达到100%,粮食优质化率达90%以上,粮食作物种子包衣率达85%以上,是宁夏重要的优质商品粮保障基地和集约化、机械化、标准化现代生产技术应用示范基地。
2、葡萄生产区实现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抓住自治区建设贺兰山东麓百万亩葡萄文化长廊的大好机遇,围绕优质苗木生产和标准园建设两大核心,瞄准高端市场,建设优质酿酒葡萄原料基地。2012年新建高标准葡萄园1.46万亩,垦区葡萄总面积达到13.1万亩。开展了“葡萄组培脱毒和嫁接育苗技术”、“试管苗移栽技术”等研究,繁育优质葡萄种苗2000万株,其中脱毒种苗3.3万株,为生产高品质的酿造原料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抓好葡萄生产管理,实施葡萄提质增效工程。通过推广“一清三改”等关键技术,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推广深沟栽植、机械压埋、病虫害统防统治、水肥一体化滴灌节水、限产提质等技术,加大职工科技文化培训力度,强化日常管理,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3、奶牛及牧草生产区实现一体化发展。坚持扩群和提质并重,引种、扩繁双管齐下。重点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奶牛养殖场,加快高产奶牛良种母牛核心群建设,应用示范奶牛冷配和性控技术、TMR饲喂技术、DHI技术、炎综合防控以及奶牛场信息化等技术,提高繁殖和生产性能,加速扩群;同时在规模化养殖场和养殖园区全面推广奶牛饲养管理标准52项,提高奶牛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积极探索奶牛饲养管理模式,完善奶牛“出户入园”机制,鼓励大户“出园建场”,共建设奶牛养殖园区16个,提高了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水平。2012年,利用债券资金新建平吉堡、农牧场、暖泉3座大型奶牛场,改扩建4座奶牛场;完成了12000头奶牛进口招标工作,从澳大利亚进口的第一批3438头荷斯坦奶牛落户贺兰山农牧场奶牛场,预计到年底,垦区奶牛存栏达3.5万头,同比增长16.23%;生产鲜奶13.46万吨,同比增长15.7%,最高单产达10.3吨,全国领先。奶牛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养殖效益大幅度的提升,农垦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层次和市场竞争力有效提升。建设与奶牛规模相适应的紫花苜蓿与青贮玉米示范区,开发作物秸秆饲草化利用技术,示范推广优质牧草(紫花苜蓿、青贮玉米)高效种植及加工技术,形成以紫花苜蓿、青贮玉米为主的多元化饲草基地,确保奶牛养殖对饲草的需求,提高奶牛营养水平,不断改善奶牛养殖条件,使奶牛养殖走上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轨道,实现草畜一体化发展。2012年牧草种植培养面积达4.68万亩,青贮玉米6万亩,苜蓿高产攻关实现最高亩单产1.5吨,粗蛋白含量达到19%以上,受到国家牧草技术体系专家的高度赞扬,引起国各大奶牛养殖企业的关注,蒙牛、伊利等大型牧场先后派专人前来订购。同时辐射拓展宁南山区牧草种植基地,与当地农户签定了20万亩优质苜蓿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技术服务站、收购站等服务点,实现收储、销售牧草2.3万吨,贺兰山茂盛草业公司发展规模稳居全国牧草行业企业第二,被评为“全国十强草业企业”。
4、其他农产品生产区同步发展。一是在城郊农场和连湖、巴浪湖等土地条件较好的灌淤土耕地,发展设施农业4.2万亩,其中供港蔬菜1.65万亩,生产销售各类优质菜13万吨,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二是沙湖、天湖、渠口龙首等湖泊滩涂湿地和常年稻作区重点发展水生植物种植和水产、水禽养殖业,以沙湖生态渔业示范基地为核心,发展苇湖、稻田养蟹1万亩,改造池塘8000亩,适水产业养殖面积达到10万亩,生产各类水产品1.08万吨,商品蟹3.37万公斤;优质沙湖大闸蟹在高端市场上卖出了176元/公斤的价格,沙湖鹅蛋更是卖出了50元/枚的优价。三是围绕三北防护林五期、交通干线绿色通道、场镇绿化 “三大工程”,植树造林3.2万亩,其中特色经济林2.1万亩;大力实施“花果山”万亩经果林和太阳梁庭院经济林建设,开发荒地5000亩并全部栽植果树,为建设西部绿色屏障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优化产业布局,狠抓“两园”建设,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
1、加快葡萄酒加工园区建设。以葡萄酒酿造、酒庄酒堡、葡萄酒交易及集散中心、葡萄酒文化休闲度假等为主要内容,以国家葡萄地理标志保护区中心区域——玉泉葡萄小镇为核心,辐射黄羊滩农场南部,完善加工园区内玉泉葡萄小镇、葡萄酒加工贮藏区、酒庄集群区、科研示范区、配套产业区五个功能分区,全力打造国内第一个世界葡萄酒加工销售中心和文化集聚中心。今年启动了西夏王葡萄酒厂1万吨葡萄酒技改项目、暖泉1万吨葡萄酒榨汁厂建设项目,西夏王玉泉国际葡萄酒庄、类人首、圣路•易丁等5个酒庄建成投产,法国轩尼诗、天樽、长和翡翠等酒庄已开工建设。同时不断深化招商引资,北京中坤集团斥资8亿元在玉泉葡萄小镇建造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高端休闲商务度假项目,为打造国际化葡萄旅游小镇给力;长和实业集团斥资3亿元,在玉泉葡萄小镇建造年产600吨葡萄酒的国际化特色酒庄,并配套建设葡萄园和葡萄酒休闲会所及文化旅游项目,为玉泉葡萄小镇集聚新的力量。
2、提升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水平。围绕大米、饲料、乳品、蔬菜、果品等农产品加工,形成农产品加工集群。今年灵农肉联厂2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建成投产,新增销售网点10个,达到63个,预计全年屠宰生猪23000头,生产鲜猪肉6400吨,为自治区“菜篮子”工程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平吉堡冷链中心采取对外租赁与自用的方式经营,收购存储了苹果、葱头、土豆、南瓜等农产品,预计实现出售的收益31.5万;“沙湖”大米实现销售大米产品1.02万吨,销售碎米、稻壳、米糠等各类副产品7394.2吨 ,荣获2012中国谷物食品博览会“中国优质品牌大米产品金奖”,“沙湖”品牌被认定为宁夏著名商标。
大力实施科技兴垦和人才强垦战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院校进基地、专家进基地、大学生进基地”结对模式,通过柔性引进区内外高品质人才,构建以农垦集团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的科学技术创新和局(集团)、实业公司、子分公司三级科技服务推广“两个体系”, 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服务“两支队伍”,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技术推广人才、市场营销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种养业能手等“六类人才”,全力提升示范区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支撑平吉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等20个示范基地建设。2012年,示范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宁夏大学、宁夏农科院等院校开展科技结对子活动,共建示范基地,累计引进水稻、玉米、葡萄等新品种 145个,示范基地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100% ;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免耕栽培、适水高效健康种养、葡萄脱毒种苗繁育、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示范、联合开展水稻低碳高产机械化栽培技术探讨研究与示范、葡萄省工、节水等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探讨研究、奶牛炎防治技术探讨研究及高产攻关、固定翼飞机航化作业等科学技术合作项目,推广新技术60 余项,新技术到位率95%以上,同时成立了农垦集团专家工作站,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近百名葡萄种植及酿酒、农产品贮藏加工等专业方面技术人才,举办各类现场培训或指导164场次,培训班188期,发放技术资料3.3万余册(份),咨询服务3.5万人次,培训提升科技示范户904户,有效提升了科学技术人员与职工专业素质水平。
1、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整合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亚行、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按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定要求,运用工程、农艺、林业、科技等措施,2012年投资2.6亿元,综合整治基本农田18.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新增耕地11.17万亩,新建旱涝保收基本农田1.71万亩,渠道砌护2458条1016.4公里,新建配套建筑物46934座,清淤支斗农沟731条572.97公里,清淤支斗农渠2308条1263.89公里;修整田间道路、生产道路310条364.22公里;秋季平整林带4866亩,建成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
2、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充分的利用国家惠农支农购机补贴政策和各类项目支持,大力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积极成立农机专业化服务组织,鼓励引进大马力、复合作业性能强、智能化机械。2012年,通过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购买农机具1600多台(套),受益农户300多户,购置机具逐渐从侧重耕整地机械逐步向收获机械转变,从种植业机械向畜牧、水产、林业机械转变。注册成立农机作业公司3家,积极开展跨区作业;垦区激光平地机达123台,玉米收割机142台,青贮收割机克拉斯、联合收割机约翰迪尔3518、德国雷垦联合整地机和免耕播种机、葡萄埋藤机和喷药机及剪枝机等先进实用机具在宁夏率先引进使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完善投入品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市场监督等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退市销毁等监管制度,健全检验测试体系。对农垦14个国营农场种植、养殖产地进行无公害大产地整体认证,实现种植业产品检验测试合格率保证在98%以上,肉、蛋、奶、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认证“三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生产的饲料、肥料、兽药等生产投入品、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沙湖生态渔业公司(水产品)、沙湖农业开发股份公司(大米)被批准为2012年农产品质量追溯建筑设计企业,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企业已达到7个。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分批次组织相关的单位的技术人员参加农业部农产品质量追溯专题培训班,进一步提升了从业人员的技术、管理等综合素养。同时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做好商标注册工作及保护工作,培育了2家国家级、9家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新注册商标349件,垦区注册商标达到516件,涉及产品500余种。
(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快速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保障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局长、副局长为领导,农业处、科技开发处、发展规划处、财务处、实业公司、农林技术推广中心等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创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和督查考核等管理工作,三个实业公司(沙湖、贺兰山、西夏王)及各子分公司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实行分级负责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完整工作机制,确保了示范区建设顺利实施。坚持规划先行,建立健全示范区发展规划建设体系。结合农垦实际与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依据垦区“十二五”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标,委托中国农科院编制了示范区总体设计,由三个实业公司、各子分公司结合总规,编制了本地本行业的示范区建设规划方案,形成上下衔接、各方协调合作的全垦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体系。
(二)结合实际,梯度推进,创建多层次示范基地。根据垦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优势特色,我们最终选择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产业优势强、有代表性的区域,高标准、高起点、高水平创建7个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其中综合园区1个(平吉堡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基地),专业园区5个(供港蔬菜、生猪、酿酒葡萄、优质牧草与生态渔业),与宁夏大学合作共建示范基地(盐碱地改良)1个,同时启动建设了13个局级示范基地(场、园区、试验站),形成各类示范基地互为借鉴、互相补充、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三)围绕主导产业,突出优势特色,提高示范区产业化经营水平。示范区突出“粮食、草畜、葡萄”三大优势特色产业,以玉泉营、黄羊滩、平吉堡、农牧场为核心,其它10个农场积极地推进同步发展,湿地、生态移民区及新开发区稳步发展,逐渐完备高标准基本农田、标准化基地、农产品加工、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等建设,整体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逐步的提升示范区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抢抓机遇,超前谋划,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支持。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切实发挥项目、资金在现代农业发挥中的催化剂和助推器作用。一是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根据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产业化的有关政策,提前做好示范区旱涝保收、标准园建设等项目申报工作。二是积极整合土地治理、农业综合开发、亚行、灌区续建配套等项目,努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与装备条件。三是及时调研、超前谋划,建立农垦科技计划项目储备库。在上年底通过深入企业调研,搜集、挖掘项目,从中遴选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竞争力强的项目,提前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在示范区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引进示范与推广、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科技项目,实现科技支撑示范园区建设。
近年来,宁夏农垦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方面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尤其在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化经营、农业科学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与提升,但与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创建标准还有一定差距,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示范区内各基地建设水平不平衡,成规模上档次的农业园区与个别基地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二是运行机制不灵活,部分基地重建设轻管理,机制创新还亟待加强;三是融资渠道不畅。农业企业融资难度较大,成为制约发展的主要的因素;四是扶持政策不完善。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扶持、信贷、科技投入等方面急需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建议加大农业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倾斜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带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继续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的思路,形成“三区”(核心区、示范带动区、辐射区)发展格局,以玉泉营、黄羊滩、平吉堡、农牧场为核心,切实做好夏收、复种、秋管和高产创建工作,稳定发展45万亩,粮食总产达到32万吨以上,实现粮食产业稳步发展;狠抓葡萄标准化生产管理及标准园建设,将增产增效等适用技术落到实处,实现提质扩量增收目标;加快标准化牛舍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奶牛养殖条件,完善奶牛饲养管理标准,完成8000头进口奶牛入住新建大型奶牛场工作,使垦区奶牛存栏达到5万头,鲜奶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同时扩展简泉、灵武、彭阳、农牧场、平吉堡等生产基地,实现年内增扩牧草面积9000亩,力争使垦区牧草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平均亩产1.2吨,确保生产牧草6万吨。全面抓好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化基地建设、做大做强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科研院校科技结对、创新体制机制、市场体系建设、农业服务体系及人员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整体推进垦区其他10个农场,进而辐射带动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的发展。
服务热线
版权所有◎牛宝体育在线登陆_牛宝体育登录平台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京ICP备202102913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