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历五月初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端午”之称,最早见于晋代周处所撰《风土记》,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前史。端午节俗很多,随之发生的民间美术也极为丰厚。它们以不同的原料、不同的方法,将端午节装点得五光十色、热闹非凡,为后人留存下宝贵的可视材料。
端午在仲夏时节,气温骤升,百虫始动,疫病简单繁殖。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即把五月视为“恶月”,而五月初五则是“恶上加恶”。面临时气改变带来的难题,古人创造出各种方法来战胜它。除蓄采本草、沐浴兰汤、饮雄黄酒外,将五色丝、香包佩戴在儿童胸前的做法在民间较为盛行。五色丝又名“龟龄缕”“续命缕”,从东汉应劭所著《风俗通义》的记叙中可得知,早在汉代,人们便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缠臂”,以避除兵鬼、病瘟。五色为青、赤、白、黑、黄,别离标志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宋代,人们将五色丝编缀成方形饰物佩戴在胸前。历代相因,不断充分改变。香包与五色丝的功用类似。旧时,人们用绸缎或棉布制作成各种精巧小巧的小香包,装上香茅、甘草、丁香、柴胡、苍术、龙脑、香樟,乃至是檀香、牛黄、朱砂等名贵药材,既能驱病散浊,又为孩子们增添了满意的玩物,游玩起来小巧小巧,周身香爽。
甘肃庆阳的香包前史悠远持久,品类繁多,其间以“螃蟹”香包最具特征。当地人将螃蟹视为毒物,在螃蟹身上缀以蝎子、蜈蚣、蛇、壁虎、蜘蛛等五种毒虫,用以毒攻毒的方法防护毒害。避五毒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五毒”的形象,自汉代便已呈现。宋人缜密在《武林旧事》卷三中记载,宋代宫殿中“插食盘架,设天师、艾虎,意思山子数十座,五色蒲丝、百草霜,以大合三层,饰以珠翠、葵、榴、艾花、蜈蚣、蛇、蝎、蜥蜴等,谓之毒虫。”实践上,夏日的毒虫不可胜数,“五”仅仅个虚数。人们将五毒的形象绣制在香包或儿童衣物之上,既是为了尽最大或许防止毒虫损害,也有让小儿辨识毒虫的科普效果。
宋以降,“五毒文明”在民间愈加广泛,人们将端午节避除毒邪的需求与张天师镇妖除祟的法力结合起来,粘贴“天师符”以降五毒的风俗也随之盛行。时至今日,民间还撒播有这样一首歌谣:“五月五日无,天师骑艾虎,五毒化尘埃,妖邪归鬼门关。”
在民间,山君也具有镇克“五毒”的身手。清人吕种玉在《言鲭谷雨五毒》中写道:“古者,青齐风俗,于谷雨日画五毒符,图蝎子、蜈蚣、蛇虺、蜂、蜮之状,各画一针刺,宣告家户贴之,以禳虫毒。”由此可知,最早的五毒用于谷雨时节,后来延伸为端午节风俗。虎镇五毒的含义在于,以山君的正面力气,将各种波折健康的祸疫予以消灭。
但是,用山君克服几条毒虫,真实有些大材小用。故而,民间创造出很多的“鸡吃五毒”的著作。江苏姑苏桃花坞年画中就有一幅体现鸡食五毒的《西洋斗鸡图》。黄河流域的剪纸著作中,大多将五毒简化为其间毒性最强、最值得警觉的蝎子。陕西安塞的剪纸能手曹佃祥就曾创造过一幅《鸡吃蝎子》的剪纸。美丽壮硕的雄鸡啄住蝎子欲以吞掉,既贴近生活实践,又契合人们避除毒害的心里。
在端午节俗中,虎的形象扮演着重要的人物。它以骁勇、健旺的身姿,震撼、保护的效能,深受人们的喜欢。早在先秦时期,山君“性食鬼怪”的说法便在民间盛行。《山海经》中叙说,度朔山上有两位神仙神荼、郁垒,镇守万鬼之门,凡遇恶鬼收支,便用苇索绑缚送去喂虎。在人们的心目中,猛兽成为了人们防护凶邪的“守护神”。千百年来,这种观念左右着人们的民间美术创造活动,使得山君成为民间剪纸、刺绣、年画、泥塑等品类中的重要体裁。
艾草是生长在我国北方区域的一种植物,其茎叶具有异香,能驱蚊虫,清瘴气。端午时节,人们常将艾草悬挂在门旁,或扎制成虎形,谓之“艾虎”,以避邪祟。当今,咱们也能够见到的端午艾虎,多为剪纸和布制玩具。农村妇女剪制的艾虎剪纸,常常配有艾叶、花草、蒲剑和葫芦形象。
除艾虎外,布山君是端午节最为盛行的儿童玩具。人们凭借虎威威吓鬼怪,护佑儿孙,一起期望自己的子孙具有虎的精力与形象,虎头虎脑、虎虎生威。北京区域的布山君以黄布做底,用黑墨以寥寥数笔勾勒出山君身上的斑纹,耳朵和尾巴上还装修有白色的绒毛,既突出了布山君的老实心爱,又不失“兽中之王”的气势。陕西洛川的布山君头部硕大,獠牙上翘,颇似战国时期的镇墓兽。在黄河流域,形态万千的虎枕也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用物。虎枕有单头虎、双头虎、虎头鱼尾等多种,造型比布山君愈加简练、归纳。
自古以来,随同端午节所发生的竞斗活动非常丰厚,如拔河、斗力、决射、龙舟、打石头仗等。竞斗期间,参赛者斗志昂扬,观者精力振奋,人们无不沉浸在激扬欢喜的气氛中。
在很多端午竞斗活动中,龙舟竞渡无疑是最为遍及的一种。竞渡的风俗相传与人们对屈原的留念有关。《荆楚岁时记》中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但是此书又说:“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由此可见,解救屈原、伍子胥的说法不一定牢靠。从广西贵港汉墓出土的铜鼓纹样上看,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南方区域就已经有龙舟赛事了。风闻虽虚,经过龙舟竞渡到达健旺体魄的成效却是实真实在的。
龙舟竞渡的风俗自唐代传入北方。北方的龙舟并不具有较强的比赛认识,而更像是文娱的道具。在河北省留存的一件清代百子纹绣帐中可见,龙舟成了孩子们嬉戏的舞台。
从很多的风俗活动和民间美术什物剖析可知,端午节自古就是盛暑降临之前,人们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防疫驱害活动。人们顺天应时,循时而动,积极主动地应对自然规律。与此一起,跟着各种风俗活动的打开,人与人之间的往来变得频频,联系也益发严密。这或许就是端午节的一种含义地点。